儿童脑性瘫痪的病因与表现

来源:儿科  周斌  发表时间:2009-09-03 15:30 浏览次数:2769
    脑性瘫痪是大脑在尚未成熟阶段受到了损害和损伤,而引起的非进行性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脑性瘫痪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均为永久性,但随患儿的生长发育而改变。重者5-6个月时即可发现,而轻者一般要到1岁以后才能被发现。主要影响儿童生长发育,也影响心理和情绪成熟,同时增加了损伤的危险并且易于患病,在保健、康复和教育方面都将有大量经济负担,平均寿命也明显缩短,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脑瘫康复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脑瘫早期干预更有效,因此不能等到出现痉挛性足、张力障碍的姿势或共济失调的步态才做出诊断和开始治疗。

    病因

    出生前:过去主要认为是由于妊娠中毒症、糖尿病、胎盘机能不全等原因造成胎儿缺氧性或缺血性脑损伤。现研究表明,还与胎儿早期感染风疹病毒、疱疹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和弓形体原虫有关。最近大量的研究表明,脑瘫患儿中有半数都有早产和低出生体重,而早产和低体重可能与上述病毒感染有关。

   出生时:主要是出生时窒息、产钳助产、胎头吸引、第二产程延长和颅内出血等。

    出生后:多于生后4周内,患各种颅内感染、头颅外伤、核黄疸和煤气中毒等。

    其中,脑瘫的两个最主要的伴随情况是窒息和早产,而高危儿又容易引起窒息和早产,对于这些高危儿的最优处理是减少脑损伤,从而对减少脑瘫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临床表现

    脑瘫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不外以下四个特点:

    运动发育落后:表现为粗大运动及精细运动发育落后。脑瘫最早表现的症状是头部控制能力差,如正常小儿2个月垂直位能抬头,3个月俯卧位能抬头,而脑瘫往往要到12个月或更迟才能完成;正常小儿4-5个月能主动伸手触物,6-7个月独坐,8-10个月能爬,一岁时能独自站立,不超过15个月能独走。而脑瘫小儿则明显延迟。如上述动作延迟2个月以上的小儿宜进一步检查。

    主动运动减少:新生儿期表现为动作减少、吸吮能力及觅食能力差,有的很少啼哭。3个月小儿仰卧时有踢腿、蹬踏动作。正常时是交替的蹬踢,脑瘫小儿踢蹬活动明显减少,或双腿同时踢动、若仅有一侧下肢踢动,另一侧不动,则不动的一侧属异常。正常小儿4-5个月以后会主动把手张开取物,如一只手很少活动或经常呈握拳状属异常。脑瘫小儿很少出现爬的动作,即使爬时动作亦不协调。手足徐动型婴儿时期肢体很少活动、其不自主运动与正常婴儿的活动不易区别,但面部出现一些怪异的表情。

    肌张力异常:正常新生儿期除个别严重的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外,大多数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以后随着月龄增长肌张力逐渐增高,与正常小儿由高逐渐降低相反。俯卧时臀部抬得很高。膝很难伸直、直立悬空位时,正常小儿下肢屈曲,而脑瘫小儿下肢伸直。6个月-1岁时肌张力明显增高,扶坐时膝很难伸直,向后倾倒。

    反射异常:主要表现有原始反射延缓消失和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再出现。

   家庭的早期发现

    虽然脑瘫的诊断需要结合妊娠史、出生史(尤其是高危因素的新生儿)、神经运动发育史、体格检查、神经运动测评以及实验室检查等来综合考虑。但是在小儿运动发育落后出现以前,如有下列表现时应引起家长的重视:过度激惹、持续哭叫及入睡困难;早期喂养困难、吸吮及吞咽不协调,频繁吐沬体重持续不增;对噪音及体位改变容易出现“惊吓”,平时“敏感”,易“激动”;护理困难,表现在穿衣时难将其手臂插入袖里时,背部即僵硬呈弓形并哭叫;运动发育出现“提前”,如患儿在会坐以前当别人扶呈立位时能双腿直立支撑身体;经常用一只手取物、握物。

    如有以上情况的孩子最好请专业医生进一步的检查,明确是否有脑瘫的可能,排除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的发育落后,避免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Copyright © 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皖ICP备08004843号-1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340200485121790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