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可以“预报”

来源:脑超室  赵恒琳  发表时间:2009-09-03 15:32 浏览次数:2551
    报告CT、核磁发现不了的脑血管病变

    脑组织供血主要靠椎-基底动脉、颈动脉两大系统,它就好比一棵大树,颈部血管是树干,颅内大血管是树枝,树叶是周围的脑组织。一般人认为,检查大脑有没有问题,要做CT、核磁,其实,缺血性脑血管病约70%是由大血管即树干、树枝病变引起的,而CT、核磁只能检查树叶是否有枯死等分枝问题,而树干有没有堵塞、坏死、老化等更重要的情报,CT、核磁有时倒反映不出来。所以临床上经常碰到这样的急性脑梗塞病人,由于发病时间不到12小时,颅内病灶尚未形成,虽然病人已经瘫痪,但CT还是没发现问题。

    病人如果在脑血管病发作前几天、甚至前几小时,做经颅多普勒脑血管检查,就可能更早期、及时发现脑血管病变,从而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

    经颅多普勒脑血管检查(简称脑超)是一种早期发现脑血管病变的超声技术。检查时就像做普通B超、心电图等一样,医生把探头放在病人颈部、脑部,屏幕上就会显示出特定的血管频谱、声频信号和血流速度等参数 ,经专业“解读”和综合分析,可以在病人还没有发生脑血管病、或者刚刚发病之时,“预报”或“实时报告”出脑血管病变的性质、部位、程度、预后等,使病人在第一时间得到正确的治疗。

    “抓住”脑血管硬化的每一个阶段

    脑血管病与心肌梗死一样,往往是长期潜藏、突然发病,主要发病机理都是动脉硬化。动脉硬化的过程很缓慢、隐袭,是全身血管的病理改变,一般需10-15年以上,这么长的病理改变,不疼不痒,看不见摸不着,而脑超检查却可以“抓住”血管硬化的每一个阶段。

    脑超检查无射线,方便、价廉,可全面检查颅内、外各主干血管及其分支,与脑血管造影有极佳的互补性,可以更早期地发现脑血管改变,所以人们也把它称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天气预报”。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已将其作为诊断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头颅CT、核磁共振所起不到的作用。特别是在脑动脉硬化早期改变阶段即可发现特征性频谱改变,并使这一技术成为早期发现、预测脑血管病不可替代的检查手段。

    高危人群应将其作为常规体检项目

    心、脑血管是“一家”,脑血管的病变程度,往往也能反映心血管的情况。忽视血管健康就是等于忽视生命。据统计,95%的脑中风事件发生在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和血脂代谢紊乱、抽烟嗜酒等人群中,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每5位病人中就有一位是中青年患者,50岁以下的病人中男性占大多数。我们建议:

    患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肥胖、颈椎病、血液粘度增高、吸烟、嗜酒、痛风、免疫疾病、中风家族史、人过中年等高危人群,应将脑超检查作为像B超一样的常规体检项目,定期进行筛检、重点预防。

    有脑血管病前驱症状如头晕、头痛、眩晕、呛咳、耳鸣、胸闷、心慌、肢体麻木、视物不清等患者,除做头颅CT、核磁检查外,应将脑超检查作为必检项目;由于脑超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对操作医师的技术有很高的要求,目前一些医院此项检查的水平有较大差距,建议患者选择技术熟练、临床经验丰富的医院、医生。  

相关链接      脑血管病高危人群

高血压   (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糖尿病  (空腹血糖≥7mmol/L和/或餐后血糖超过11.1mmol/L)

高胆固醇  (“坏”胆固醇高,“好”胆固醇低)

肥胖或超重(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

房颤

吸烟、过量饮酒、饮食不当、缺乏运动

老年人(年龄大于55岁)

有家族史(直系亲属中有心脏病或脑中风,尤其是男性亲属发病时小于55岁,女性亲属发病时小于65岁)

Copyright © 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皖ICP备08004843号-1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340200485121790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