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治疗中常见的一些误区

来源:心内科  叶天舟  发表时间:2007-10-09 21:33 浏览次数:2658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症,通常简称为高血压。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肾,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致残率和死亡率高。本人通过多年的高血压诊治体会提醒高血压病患者注意如下误区:

    误区一:血压高一点没什么关系,不必大惊小怪

    其实,大量研究观察证实,血压即使稍微高一点,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中国医师协会最近公布:在未来10年内,我国将近半数高血压患者可能发生脑卒中;脑卒中是高血压最严重的后果,发病后首日死亡率为10%—20%,70%—80%将有动脉粥样硬化。所以对于高血压千万别采取不在乎态度,一定要认真对待,去正规医院的心血管或高血压专科咨询和治疗。

    误区二:收缩压高一点没有什么危害,只要舒张压正常就可以了

    长期以来认为高血压的危害性主要在于舒张压水平增高的观点应该纠正。最新临床研究证实:收缩压增高的危害远远大于舒张压的增高,其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大于出血性脑卒中。

    误区三:老年人的血压增高是一种生理现象,不需要治疗

    循证医学已经证明老年人的血压增高不是一种生理现象。过去教科书上的内容已经过时;老年人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和18岁以上的年轻人相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老年人高血压降压目标为150mmHg以下,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低。因为已处于老化的心脏和血管更需要保护,改善重塑和减少凋亡,所以老年人须有和年轻人一样的血压水平。相同水平的高血压值对于老年人的脏器损害和危害要大于年轻人,故也需要合理治疗。

        误区四:血压降到正常就应该停药,等到高起来再服药。

        降压药物停停吃吃,不能坚持。

        就诊前和手术中自行停药。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使用药物使血压降到正常,只能说明药物的效果,不能说明高血压已经被根治。只有长期坚持服药,才能有效地减少高血压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危害。停停吃吃,容易引起血压的波动。多数情况下,在不同时间间隔后血压会反弹,易致高血压急症,如脑卒中,心衰,心肌梗死,肾衰等。所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坚持终生服药。

    误区五:要求迅速把增高的血压将到正常理想水平

     求降心切,要求把增高的血压迅速降到正常理想水平是不现实的,而且是有害的。特别是收缩压在180mmHg以上的病人。因为机体已经适应了高血压水平。假如下降太快,会造成机体不适应反而出现新的症状,脏器供血会受到损害,甚至出现低血压,脑梗塞,心肌梗死,急性肾衰等。治疗应该从小剂量降压药起步,使血压缓慢平稳下降,让机体逐步得到新的适应和平衡才是合理的,所需时间一般在半个月到半年。其实,有些降压药物的效果也不是立即发生的,需要一周到一个月的时间。当然,有一种例外,那就是有急性高血压病的病人(包括伴有急性靶器官损伤的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等高血压急症)才需要住院尽快地将突然急剧增高的血压适当控制。

    误区六:不断变换药物品种

    “不要总是吃同样药物,以免失效。”具有这样观点的病人常自主地不断变换降压药物的品种。其实这是不对的。选择某些降压药物或方案,获得满意效果后,其副作用少或能耐受且不影响生活质量,应继续坚持服用,一般不会失效。如果有血压波动情况发生,应该寻找其他原因,包括感冒,发热,情绪波动,熬夜,过度劳累,不是同一厂家生产的同种药物,感冒药,退烧药,避孕药等都可导致血压波动。

    误区七:高血压病不能吃药,一吃就丢不掉了

    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多因素疾病,至今尚不能根治。为了降低高血压病的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必须要终生服药,而且要达标。

    误区八:尽量不吃或少吃药,因为“是药三分毒”

    确实,药物是一把双刃剑,用药不正确会带来问题,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安全。

    但请大家放心,经过严格审批上市的药物,基本上都是安全有效的,不必顾虑,服药犹如生病,都是不以个的主观愿望而转移,而是客观的存在,一切根据病情的需要来决定。相信科学,只要病情需要,病人就应该在医师的指导下按时按量服药。

    误区九:中药比西药安全,拒绝吃西药

    这个观点需要纠正。既然是药物都可以有毒副作用。因中药的毒副作用而造成致残,致死的情况也有报道。在此,我们提倡服用有循证医学验证有效和安全的药物,即有国家准字批号的药物。

    误区十:降压药不该在晚上或睡前服用

    因为临床上观察到有的病人血压增高主要发生在早晨或夜间。例非勺型高血压病人(夜间血压不但不比白天低10-15%,反而比白天高),对心脑肾的损害更重。因此对于这类病人晚间或睡前服药是安全、合理、必须的。服药时间因人而异、因药而异、因高血压分型而异。

     误区十一:治疗了但血压未达标,误认为降压目标值就是140/90mmHg。

    有些高血压病人吃药后往往满足于血压值的减低效果,但未达到目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提出的降压目标值是140/90mmHg以下。这里“以下”两字十分重要。因为目标值没有具体的下限。但值得注意的是,指南还指出“血压水平从110/75mmHg开始,随着血压水平升高,心血管发病持续增加。与<110/75mmHg比较,血压值在120—129/80—84mmHg时,心血管发病危险增加1倍;血压值在140—149/90—94mmHg时,心血管发病危险增加2倍。另高血压伴糖尿病或肾病患者,降压目标是130/80mmHg以下”。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理解理想的血压值应该为110/75mmHg,应该尽量把血压降得低一点,收益会较大。

    误区十二:凭症状服药

    有的人感到头晕,头痛,眼花,耳鸣等不舒服症状的时候才临时服用一些降压药物,没有症状时就误认为自己的血压正常或没事,平时就不服药,这是不对的。因为在高血压患者中,约有20%的患者没有症状,有些患者收缩压高达200mmHg以上时也可能没有症状,这些患者称之为适应性高血压或无症状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即使有症状也常无特异性,服药的唯一依据应该是测量到的血压值。

    误区十三:用药越少越好

    有人认为治疗高血压如果用一种药物能控制,就不必用两种药,以免多种药物可能存在的相互不良作用或副作用。

    其实,这只是一种良好的主观愿望。实践证明,应用一种降压药物,降压效果一般只有51%—60%,达标率常常很低。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两种或更多种药物的联合应用才能达到有效控制血压的目的。而联合用药也符合高血压本身多因素发病的特点。两种或多种降压药物之间不仅没有不良的相互作用,而且还可以有相互抵消副作用和相加或协同降压作用的优点。因此,目前提倡多种不同降压机制降压药物的联合应用,在提高高血压治疗达标率的同时,还可以减少单个药物的剂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误区十四:盲目相信广告

    当今市场经济,颇多虚假广告,千万不要上当。决不能轻信那些出售“永久性治愈高血压”,“世界上降压效果最好而没有副作用的降压药”等虚假广告。我们要相信科学,相信医师的医德、医术,遵循有循证医学根据的高血压病防治指南。同时又要根据多变的每个个体和家族的差异,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接受观察和治疗高血压病。

    误区十五:盲目去药店买药服用,盲目相信病友的经验

    有的高血压病人自己去药店选择降压药,或者根据亲友的经验选择降压药,这种做法是不正确也是不安全的。由于每个人的病情不尽相同,相同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亦会有所不同。药物说明书,亲友的经验参考可以,但全凭说明书或是旁人的经验来服药往往是不科学的。

    误区十六:单纯药物观点

    不少病人认为患有高血压病,只要坚持服药控制血压就可以了。其实,高血压病的治疗长期坚持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注意非药物措施和服药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控制体重,低盐,低脂,低糖,丰富新鲜蔬菜和水果的合理饮食结构,加强运动锻炼,戒烟限酒,劳逸结合,充足睡眠休息等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措施,纠正易躁易怒等情绪化性格,放松心态,保持心理平衡,不仅对于高血压病的控制与治疗本身不可或缺,而且对于整个身体的保健都是有益的。

    误区十七:缺乏全面防治危险因素的措施

    注意点只放在高血压病得到治疗上,往往忽视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防治。首先,经治医师对于这点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向患者说明。但有时经治医师注意到了,病人却不理解,不重视。研究证明,单纯血压控制只能使60%的病人受益。高血压病患者需要掌握心血管疾病的保健知识并自觉实行保健措施。积极全面防治所有可以防治的危险因素和可能同时存在的糖代谢异常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同时存在的疾病,就会进一步改善预后。如无禁忌,高血压病患者在降压治疗的同时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已经血压被控制后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已被证明可以获益更大。这些都是当前治疗高血压病的新策略,新成果。美国医学界最近提出的新的高血压定义不再单纯依据血压水平,而是结合危险因素全面评估高血压的严重程度,来制定防治方案。

    误区十八:对医师的定期观察和检查不重视

    高血压病的治疗需要得到医生的指导和关心,医师和病人之间需要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定期相互沟通,接受医师观察。观察的内容包括主观症状,物理体检,治疗效果,副作用,监测危险因素和心脑肾等靶器官功能演变等。除了经常观察动态检测血压情况以外,每半年至一年观察一次心电图,生化指标,胸部X线等心脑肾功能和代谢指标的变化,必要时作特殊检查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当然,如有临时异常症状发生,应随时去专科医师处就诊。

Copyright © 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皖ICP备08004843号-1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340200485121790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