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话健康】市一院儿外科副主任医师方兴贵:警惕婴幼儿肠套叠

来源: 方兴贵/文 发表时间:2022-10-21 14:20 浏览次数:2397
       在儿外科门诊中,经常有孩子家长因孩子哭闹、腹痛或呕吐就诊,有经验的医生会仔细地问孩子哭闹、腹痛或呕吐情况,并检查腹部否能触摸到包块,以及询问大便情况,这是通过最基本的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排查肠套叠。肠套叠是常见的小儿急腹症,在2岁以内的小儿中十分常见,男孩发病率是女孩的2-3倍,季节气候与发病率也有一定的关系,冬春季多见,可能与该时期小儿呼吸道炎和腺病毒感染较多有关。
       什么是肠套叠?
       肠套叠是指近段的肠管伸缩位移到相邻远段的肠腔,从而造成肠道梗阻。临床上主要表现阵发性哭闹、呕吐、腹痛、腹部包块及“果酱样”血便。患儿往往表现其中的1-2个症状,当出现“果酱样”血便时,说明肠黏膜出现出血,病情已较重了。
       临床上90%的肠套叠为特发性肠套叠,特发性肠套叠并没有明确的病因,可能与肠蠕动节律失常有关。导致肠蠕动节律失常常见的因素有:肠道病毒感染、添加辅食不当、腹泻、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呼吸道病毒感染等。另外10%的肠套叠为继发性肠套叠,临床上有明确的病因,如梅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囊肿、淋巴肿瘤等。
       如何发现肠套叠?
       当孩子出现阵发性哭闹,进食后呕吐、腹痛时,我们家长首先需要清楚孩子平时的身体状况,如饥饿、睡眠不足会出现哭闹,喂养不当会出现呕吐溢奶,消化不良会出现腹痛等,但肠套叠最大的特点在于患儿突然哭闹不安,静5-10分钟或数十分钟后再次发作或反复呕吐,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通过临床问诊、体格检查及腹部B超检查可对肠套叠的阳性诊断率达99%以上。
       如何治疗肠套叠?
       一旦诊断为肠套叠,应积极的治疗,因为早期的治疗方法很简单,效果非常好。对于肠套叠病程不超过48小时,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脱水,无明显腹胀者可采取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或X线下空气灌肠复位,灌肠复位成功率达95%。但对于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应禁止灌肠复位,避免加重病情,应及时手术治疗:1、病程超过2天以上,且全身情况显著不良者,如严重脱水,精神萎靡,高热或休克等症状者,对3个月以下婴儿尤应注意;2、高度腹胀,腹部有明显压痛,肌紧张,疑有腹膜炎时;4、多次复发,疑有器质性病变的继发性肠套叠;5、小肠型肠套叠。
       应警惕继发性肠套叠。
       继发性肠套叠是由明确的病因导致的肠套叠,常见的病因有梅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囊肿、淋巴肿瘤等。对于灌肠复位失败、反复复发或者学龄期儿童等的肠套叠,应警惕继发性肠套叠。继发性肠套叠应积极早期的发现、治疗,尤其对于淋巴瘤患导致的肠套叠者更应早期明确诊断、治疗。
       如何预防肠套叠?
       因绝大多数的特发性肠套叠并没有明确的病因,所以临床上并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但仍应积极地处理婴幼儿腹泻、呼吸道及肠道的病毒感染,规律的添加辅食等,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肠套叠的发病率会快速下降。
专家介绍
       小儿外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2010年本科毕业于贵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2013年硕士毕业于皖南医学院普外科专业,从事小儿外科及普外科工作9年,熟练掌握小儿外科各类常见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于小儿腹股沟疝、肠套叠、阑尾炎、隐睾、隐匿性阴茎、血管瘤等常见疾病的治疗。先后在南京儿童医院、安徽省儿童医院进修学习小儿普通外科、泌尿外科,熟练运用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疝、隐睾、阑尾等疾病,并形成了科室的特色技术,在微创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核心期刊杂志上发表专业论文5篇。

Copyright © 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皖ICP备08004843号-1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340200485121790Y